(上海訊—張寶俊) 兩年前的此時,我陷入莫名的焦慮中不知道這路該怎么走。八十多歲的媽媽身體很不好。兒子的工作很不穩定——周圍同事、朋友有很多無常——一個朋友說這是典型的中年危機,扛一扛就過去了。
人到中年的危機和年少時很不一樣。年輕時,隨時可以向年長的人請教,總有一位長輩會指點迷津,讓你豁然開朗。有了難事、煩心事、傷心事也不往心里去。四十歲以后,人生就是自己的一局棋,迷陣重重,解惑只有靠自己。
仔細想了想,過去忙忙碌碌幾十年,有什么遺憾是還有可能亡羊補牢的?很多事都來不及了,只有一件事覺得補一補或許可以,這件事就是讀書。默默給自己制訂了一個讀書計劃。一年100本。不敢和任何朋友提及,自己不太有信心完成。最開始受益的不是讀書,而是獨處。周日去書店找書,盡量不去動電視、電腦、手機。原來獨處是這么愉快的一件事,身心有一種自由。就像一種深呼吸,呼出去很多焦慮,吸進來很多能量。哲學宗教類書讀起來很費勁,但相當受益。一些自己喜歡的風花雪月的散文小說,輕松爽目。復讀舊書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從前。心里有一種感動。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讀這些經典是看人家的好故事和好文筆,二十年后再讀,書里看到的是竟然都是自己,是經歷,是那些成長的印跡。心里那些困住自己的結,一點點的松開了。很多問題在書里找到了答案。心結已開,有很多事,淡然了,放下了。
回不到少年,長夜依然漫漫,總有一種方法讓我們繼續成長。
(網站編輯組朱海燕,審核賈友志)